我院神经外科完成首例复杂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

发布时间:2021-05-07

     今年46岁的马女士,一月前突然出现双下肢活动障碍,动弹不得。在当地医院治疗了近10天,一直未明确病因。马女士和家属焦急万分辗转多家医院咨询,最后来到了我院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。

     为了进一步核实明确病因,马女士入院后进行了增强MRI(核磁共振检查),我院医学影像专家给出的诊断为:C6-T10脊髓信号不均匀,见条片状异常高信号,以C7、T4-5平面明显,T5椎体平面后方脊髓内见结节状异常信号,增粗扫描无强化,考虑脊髓出血,血管畸形所致可能,占位病变待排。


(院外核磁共振检查影像图)


     最终,经过我院神经外科专家会诊讨论后认为马女士的情况首先考虑为:胸4-5椎体平面髓内占位:海绵状血管瘤、颈6-胸10椎体平面脊髓出血、海绵状血管瘤髓内出血可波及长节段、动静脉畸形出血局限在病变周围节段,有手术切除的必要。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很罕见,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,稍有不慎,可能会造成出血、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,但科室已经积累了长期处理颅脑和脊椎肿瘤的经验,成功切除占位的可能性极大。经过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确认手术后,专家团队术前完善了相关检查,并制定了可行的手术方案。


(我院核磁共振检查影像图)


     一切准备就绪,马女士的手术开始了——全麻下切开暴露胸4-5椎管,术中再次定位确认肿瘤位置无误,见大小约0.5x0.5cm肿瘤,内含大量异常血管团及血管泡,“葡萄状”,可见陈旧性出血,术中全部切除病灶,清除陈旧性血凝块,出血不到50ml,手术顺利。


(术中发现大小约0.5x0.5cm肿瘤)




     术后第一天晨查房,患者伤口无渗液,右下肢肌力3+级,左下肢肌力1-2级,马女士病情恢复理想,术后肢体恢复良好,可做简单屈腿抬腿活动,通过功能锻炼患者术后三天可做高抬腿运动,术后一周拆线出院。



科普链接

   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童栋栋介绍,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见,国内外报道不多。但随着磁共振检查的广泛应用,其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。目前认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隐匿性脊髓血管畸形的一种,占脊髓血管性疾病的5%~12%,可发生于脊髓的不同部位。

    对有症状且反复发作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,应积极手术,不能因症状暂时缓解而延误手术时机,导致再次出血而影响疗效。目前,关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报道很少,手术切除仍是公认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
如出现下列特点应考虑脊髓海绵状血管瘤:

①有典型的MRI表现,可显示各时期出血成分的信号变化;

②脊髓血管造影正常;

③临床以感觉、运动、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躯干背部疼痛较为多见,具有间歇性、反复发作的特点;

④有家族史或合并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。对于无脊髓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畸形不需要特殊治疗。




科室介绍

   

神经外科由主任医师胡新明教授主持,能熟练开展各类颅脑外伤,颅内肿瘤,脑血管疾病及各类脊髓疾病的手术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该科共有医务人员16名(其中主任医师一名,主治医师一名,住院医师两名,主管护师两名,专科护师十名)。


诊疗范围:一、各类颅脑外伤的诊治. 二、颅内肿瘤的诊治 三、脑血管疾病的诊治.四、各类脊髓疾病的诊治.五、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。


诊疗设备:呼吸机、双极电凝器、手术动力系统、降温控制系统、冷光源照明系统、微创开颅设备、慢性小脑电刺激仪、以及多功能监测仪等。



专家介绍


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


胡新明  

神经外科主任  主任医师

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9年。2003年晋升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,2005年被泸州医学院聘任为外科教授。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开展神经外科工作。现任神经外科主任,外大科主任,对神经外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达到了科学性、系统性和逻辑性,精通国内外神经外科的发展动态。临床工作经验丰富,诊断正确率高,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能力强,擅长颅内肿瘤,脊髓、脑血管疾病,各类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。担任主刀能完成高难度的脑外科手术。先后在国家、省级医学刊物、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14篇。擅长颅内肿瘤,脊髓、脑血管疾病,各类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。

门诊时间:周二、周四上午



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

童栋栋

神经外科主治医师

从事神经外科专业10年,对神经外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经验。先后在省级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2篇。擅长颅内肿瘤,脊髓、各类型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,各种颅脑创伤、颅脑外伤并发症及后遗症(颅骨缺损,脑积水,颅内感染等)的诊断及手术治疗,以及颅脑损伤后的康复治疗。

门诊时间:周一、周三上午